安丘泥人
安丘泥人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追溯安丘泥人的历史,可推至东汉末年。道教、佛教的祭祀活动中以小泥娃娃等民间艺术品为媒介的乞子仪式,客观上促进了安丘泥人捏塑艺术的发展。
安丘泥人的制作一般采用选料、打坯、制作、加工、着色五道环节。大都选用粘性、细腻、含沙量少的胶泥制作泥人。经过捶打、摔、揉,按一定比例在泥土里加些棉絮、草纸、麻纤或蜂蜜,用木棒捶打均匀,以增加抗性和防裂。安丘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手工捏制的泥人为细货,模具塑制的为粗货。模制只能做些简单的头和身体,复杂的部分必须用手工慢慢捏制,经过反复打磨、修饰、晾干,再放入窑炉内烧制成型。用天然泥制作泥人一般温度控制在800度左右,陶土泥温度控制在1100度左右。
安丘泥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以塑造百姓民间生活情趣为主。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形态生动,线条流畅,取舍得当,以清新素淡为审美标准,在颜色上很少彩绘。主要巧借各种泥土的自然、原色灵活搭配,用泥色的浓淡,层次的变化描绘事物的气韵生动,别有一番来自广阔土地的田园风味。安丘泥人在象形上适度夸张,着重将作品最出彩的地方凸显放大,以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抽象主义的特征。安丘泥人在构思上注重“情景式创作”,强调神形兼备,最大程度的复原人物情景,在当代泥塑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代表性作品有“老子出关”、“林冲夜奔”、“济公- ”、“卖糖葫芦”、“红楼十二裙钗”、“敦煌飞天系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