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田红柳大芸
于田红柳大芸是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的特产。红柳大芸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是寄生于红柳根部的植物,又称肉苁蓉。2002年于田县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大芸之乡”称号。
于田红柳大芸作为中草药使用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我国最古老的草药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将其列为“上品”。据《神农本草经》记载:于田红柳大芸,味甘,微温。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此后历代本草都对于田红柳大芸作了记载。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于田红柳大芸是“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苁蓉之号”。 于田的特产红柳大芸,被称为沙漠中的"人参"。于田县被命名为中国“大芸之乡”。 和田维吾尔医生也将于田红柳大芸列为滋补药。于田红柳大芸,"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又因肉质肥厚,所以叫于田红柳大芸。它还有金笋、地精等高贵的别名。因为它是野兔最爱吃的食物,所以和田维吾尔族农民称之为"吐什干斋代克"(意为兔子吃的黄罗卜)。 近几年来,于田红柳大芸的收购量逐年增多,由于市场的需求,在利益的驱使下,导致了人们对野生于田红柳大芸的过度采挖,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野生于田红柳大芸处于濒危状态,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红柳大芸,又称肉苁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多年寄生的草本植物,常常生于沙漠中的梭梭、红柳、白刺、沙拐枣有蒿类等植物根部,依靠这些植物供给养料和水分。它在沙质土壤中不见阳光可以生长,在地下生长时没有叶,不进行光合作用,无叶绿素生成。出土后,抽苔的苗茎才开始进行光合作用而合成叶绿素,使长在茎部的黄褐色鳞片变成青紫色。单个大芸似兵器中的狼牙棒头。掰开肉质茎鲜嫩洁白,断面很快就变成黄褐色。生长出土后,在同一株抽苔上可以同时有开的花朵和含苞未放的花蕾。刚开的花是白色,后来变成紫色,并有芳香气味。成片的大芸如不及时采集,会形成白紫色花丛,十分艳丽。一丛沙漠權木一般寄生一窝大芸,最多的可达五窝。在我国使用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历代列为滋补的上品,具有润肠通便,和颜悦色,滋阴壮阳,延年益寿之神奇功效。《神农本草经》称其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体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妇人症瘕,夕服轻身”。《名医别录》言其除膀胱邪气,腰痛,止痢。《甄权药性本草》中有“益髓,悦颜色,延年,治女人血崩,男人壮阳,大补益,主赤白下”的记载。大芸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名从容。用大芸泡制的大芸酒更为畅销。有人曾言:男人常饮大芸酒,阳刚气宇雄纠纠,女人常饮大芸酒,妩媚动人青春留。
于田县是红柳大芸的主产地和原产地,产大芸的地方主要集中分布在奥依托格拉克乡、托格日尕孜乡、阿热勒乡、阿日希乡浅沙丘地带和克里雅河下游的达里雅博依乡。于田县有天然红柳面积近120万亩,寄生大芸的红柳面积近60万亩,年产野生红柳大芸(干品)约120吨。于田县目前已发展人工红柳大芸8万亩,接种5万亩。
于田红柳大芸
地域范围
于田县位于和田地区东部,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缘、昆仑山北麓,东接民丰,西邻策勒南与西藏自治区改则县相邻,处于东经81°9′—82°51′,北纬35°14′—39°29ˊ之间,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于田红柳大芸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在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托格日尕孜乡,阿热勒乡,英巴格乡,喀尔克乡,喀孜纳克开发区等6个乡镇59个村为主的全县范围,形成相对独立的栽培区域。于田红柳大芸种植面积10万亩,年产量3000吨。东临民丰县乌鲁克萨伊河,西临策勒县达玛沟乡,南至于田县阿羌乡,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⑴外在感官特征:于田红柳大芸高40—100厘米,下部藏于地下;茎粗壮,基部直径5—10厘米或过之,不分枝,或基部分成2—4枝。叶螺旋状排列,鳞片状,下部叶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5厘米,宽1—2厘米,上部叶较稀疏,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2—4厘米,宽0.5—1厘米,两面均无毛。新鲜大芸还带一种清香味,无霉变及腐烂。 ⑵内在品质指标:于田红柳大芸肉质肥厚,含松果菊苷、毛蕊花糖苷及锰、铁、钙、钾、钠、镁、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药食同源,温而不不热,暖而不泄、是新疆特色林果业之一,更是维吾尔民族医药常用的滋补名医药,固有金笋、地精等高贵的别名。 ⑶产品质量安全规定: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关标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