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舟山 > 岱山

唱新闻

唱新闻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新闻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唱新闻,岱山称之“岱山新闻”,又称“唱蓬蓬”,是舟山海岛民间曲艺的主要曲种之一,前身为舟山新闻。约于公元1895年经费阿水、周东海传入岱山,据艺人师承关系推算,已传承四代。岱山新闻艺人们在汲取舟山新闻精华的基础上,从曲调上大胆给以丰富和发展,成为舟山海洋说唱艺术中一朵奇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是丰富海岛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为广大渔农村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娱乐教育功能和作用不容小觑。

岱山新闻曲目丰富,仅传统书就有一百多部。其中除历史题材的曲目移植红曲、走书外,有相当一部分传统书与宁绍一带曲目基本相同。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闻艺人除演唱《1害死人》、《镇压1》、《农业发展纲要40条》、《盐场风暴》、《海岛女英雄》等大量配合中心任务的宣传曲目外,还演唱《烈火金刚》、《六老虎》、《红色的种子》、《1雪源》、《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现代长部书。

岱山新闻从艺者多为盲人。先后有虞才康、戎来坤、朱根堂、李邻惠、李后裕、张嘉儿、吴永兴等20人从事演唱。文革以后,由一后继乏人,日益衰落,多位艺人由于年事已高相继故世,至今尚留人间只剩李后裕等三、四人。传统的岱山新闻已频临绝唱的危机。

1978年来,岱山文艺工作者创作了部分短篇岱山新闻,在继承原调原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加工,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中1974年《女老大》参加全省调演并获奖;1978年《新女婿探亲》参加舟山地区业余文艺调演;1980年新闻说唱《新局长上任》在曲艺杂志一月号上发表;《两个未婚妻》在《文化娱乐》上发表,并参加全省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82年《新局长上任》获全省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奖。1986年《书记盖楼房》参加全市群众文艺创作节目调演获优秀节目奖;2001年7月,由黄光椿编剧、姚贞文导演、邱宏方、赵玉燕等表演的岱山新闻《号子声声》参加浙江省2001年曲艺新作大赛,获创作、表演二等奖。

岱山新闻演奏乐器为小腰鼓与碟形小锣,演唱形式以坐唱及段落之间敲锣击鼓而无丝弦伴奏为主,曲调朴实亲切,说唱皆为舟山方言音俚语,极富生活气息,演唱内容大多为各地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和传奇故事,因而深受群众尤其是渔农民的欢迎,流传甚广。

岱山新闻的演唱形式分单口与双口两种。无丝弦乐器而仅用击节乐器伴奏是它的一大特色。其乐器是:一面小腰鼓(旧称花鼓筒)以小铁链连着一个小扁鼓;一只碟形小锣和一付小竹板。单口演唱时,艺人左手持小锣、竹扳,右手持锣片、软竹杆、鼓锤,左腿上放小腰鼓。演唱者通过这些击节乐器的不同节奏、不同组合、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敲打,分别用于“起句”、“句间过门”、“句尾”以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及转换演唱感情等。双口演唱时,除主唱外,由另一人敲击小鼓,伴唱并分饰次要角色。

岱山新闻仅用击节乐器伴奏的坐唱类曲艺品种,唱腔音乐结构为单曲体和联套体的混合体。它以几个基本曲调为主,间有一些能表达不同感情、情绪的各种曲调加以补充,即有单曲体结构又有联套体结构,因而便于融叙述、抒情、人物对活于一体,具有良好的表现力。

岱山新闻的基本曲调其旋律与本地方言声调结合得十分紧密妥贴,几近歌唱化的说白、朗诵化的音调,似说公似唱的十分亲切朴实,旋律多为级进进行,只是在落韵时给以翻高或翻低结尾。乐句则根据剧情、唱调而定,或长或短灵活自如,因而它易为下层听众所听懂听清。而哭调则基本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噪声的描摹。由一新闻的唱腔音乐与口语结合密切,使它的叙述功能犹为突出。因为它从走书、民歌中吸收并融化为新闻常用曲调的如赋调、悲词、二簧等则长于抒发起伏的感情,恰好弥补了基本调之不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岱山新闻的基本调有短韵调、长韵调(又称流水板)、哭调、单口调(擂落调),这些基本调经过艺人们的长期演唱实践、修饰、加工,形成了动听又动情且又十分口语化的艺术特色。此外还从民歌、小曲中吸收了诸如北沙调、白相五更调、堂命叹苦调等曲调在演唱中运用插唱以至成为岱山新闻的常用曲调,丰富了色彩,增添了新鲜感、对比感,增强了表演效果。

岱山新闻师承谱系

第一代周东法(小洋山人)无考费阿水(定海人)(约1895年)

第二代周小品(东沙人)刘胜利(岱东人)张阿裕(东河人)

章杏生(定海人)(约1920年)陈阿云(岱西人)陈阿通(岱中人)

第三代方阿根(岱中人)龚德利(闸口人)虞才康(岱山双合人)(约1935年)

刘志根(岱中人)朱根堂(衢山人)

第四代李后裕(衢山人)李阿水(岱中人)夏满根(岱东人(约1960年)

李邻惠(衢山人)吴有夫(东沙人)开康(东沙人)

推荐岱山更多特产
岱山导航

下一篇:岱山海盐晒制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