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溪丝弦
丝弦被视为地方曲艺的一种,深受群众的欢迎。辰溪丝弦是集音乐、曲艺、戏曲三种艺术门类的传统民间综合艺术形式。其演唱时,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高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
辰溪丝弦不但演员少、一人多角,而且道具简单;以叙述为主,代言为辅的曲艺特点;以表现音乐为主的有丝弦小曲、丝弦乐曲;还有象戏曲那样,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而成的丝弦戏;丝弦戏中有一套别具一格的“板子丝弦”音乐和“生、旦、净、丑”四行齐备的角色。因此,就辰溪丝弦的体裁和表现形式方面看,可分为“牌子丝弦”和“丝弦戏”两大类别。
牌子丝弦曲调丰富,旋律性强,优美动听,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拥有上百首曲调。主题单一,内容不复杂的简短段子,用一首曲调同一旋律的形式来表现。如[银绞丝]、[四大景]、[倒搬浆]等。主题突出,内容丰富,便用若干曲牌连接在一起,组成大型的丝弦段子。如[摘葡萄]等。牌子丝弦中,每一首曲调都有一个牌名,也就是曲调的名称,如[银纽丝]等。它们有的还有自己的专门名称和一定的曲式结构,其句法、平仄都有基本定式;有的全曲由上片和下片两大片组成,(下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曲调的反复,只是第一乐句必须要有所变化,称为“换头”)如[西宫词]等。牌子丝弦的这些牌名来源不一,有的是来自明、清时调小曲留下来的牌名,如[傍妆台]、[倒板桨]等;有的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如[采茶调]等;有的则是从戏曲中借用的,如[八板]等,不胜枚举。传统丝弦的曲调来源也颇纷杂,除来自明、清《万历野获编》所记[闹五更]等,《扬州画坊录》所载的[四大景]等,《万花小曲》、《霓裳续谱》收录[叠断桥]等曲调外,也有本地的民歌小调,如[绣荷包]等,还有的则是从戏曲中拿过来的,而更多的是历代文人和民间艺人,通过以旧曲填写新词,并据新词改变旧曲的方式创作的。历代丝弦的创作,是依词配乐,依照原词及曲调的格律填写的,其中优美动人的曲调或有特色的曲调被填词改曲的频率就高,就会被保留。这些被保留的曲调仍沿用原曲的牌名,这就形成了很多丝弦段子都是用同一首“牌名”的丝弦曲调群。如[银纽丝]群有:《五更盼郎》、《四季相思》、《扬州相思》等;[叠断桥]群有:《摘葡萄》、《小乔哭夫》等;还有[越调]群、[渭腔]群等等。上述的这些“群”也就是同一曲调的多个丝弦段子系列,都是在它的“母体”牌名的音调上创作发展的,所以基本上都还是冠以“母体”牌名的名称。如以[银纽丝]牌名填词的丝弦段子都保留[银纽丝]牌名。
从现有收集到的原始丝弦戏资料来看,辰溪丝弦戏中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种类型的丝弦戏。并且各有自己的结构形式与结构方法。
曲牌体丝弦戏以牌子丝弦中的曲调为基础,用多首曲调的取缀、更替来表现不同戏剧情绪的发展。不同人物性格,均靠曲调的变化来予以体现。曲牌体丝弦戏的题材,大多是反映一些社会生活的内容。如《刘铁嘴算命》、《秋江》等。这些丝弦小调的形式和内容都比较简单,就是在讲述的故事中加唱腔念白。虽然结构简单,但生活气息、地方环境,具有浓厚的乡土风情。如《潘金莲》中的唱词:“打开门来看二叔归家来,我的叔快快请进来。搬凳儿二叔你请坐,好与你取酒来,酒到席前不用推,宽宏大量多饮几杯,哎呀我的叔,倘若酒吃醉,为嫂陪你睡……”全是口语写成,听之易懂,不易看出这是来自民间丝弦艺人的创作。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了解人民的思想情感,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方式,从中吸取精华,以大众的语言来反映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亲切动人,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是那么的真挚感人。仿佛让你看到一幅清新可人乡土民情的风俗画。
板腔体丝弦戏则是以板式的变化为其基本方法,将唱腔、念白融为一体,完成戏剧情节。板腔体丝弦戏的剧本唱词结构形式一般都是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是在板式变化这种结构基础上,配上一对互相对称的上下乐句,一段唱腔则是由这一对上下乐句多次的变化重复。一折戏的唱腔,可以有数十对或更多的上下乐句,也可以仅有一两对上下乐句。板腔体丝弦戏的特色是,以雅动人,如《仙姬送子》:“仙风冉冉下瑶阶,彩云飘飘两边开,昨晚生下麒麟子,今日送子皇都来。”唱词优美精炼,简洁传神,富于韵味。都是经过加工的句式,传神达意。很显然,上述明显是文人加工参于创作的产物。
丝弦戏的演唱形式是一种坐唱的戏曲形式(围鼓戏形式),不像其它戏曲那样有载歌载舞的舞台基础。道白分说白、表白、对白、插白四种。大部分用散文形式,也偶用韵白。结构形式通常包括“词头”、“正篇”、“尾词”三部分。词头多用四句旧体诗,以安定听众的情绪,正篇是戏目的主体内容,尾词起总结全篇深化主题的作用。
板腔体丝弦戏的基本音乐为板子丝弦,它不受曲牌的限制,板式变化多样。唱腔变化多端,主要包括一流、二流、三流三种基本板式。能充分的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