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恩施州 > 来凤县

地龙灯

地龙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龙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龙灯,俗称“巴地梭”,现流传于恩施州凤县的大岩板、板沙界两个相邻的土家山寨,是酉水流域来凤土家族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灯舞。2011年5月,地龙灯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地龙灯在来凤流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150多年。清同治本《来凤县志》卷之二十八《风俗志》载:(正月)上九日至元宵,城乡有地龙灯之戏,杂以凤虎麟鱼诸灯,或扮童子,锣鼓争喧,爆花竞放,观者填衢达旦。

每逢春节和五月十五“中端午节”,地龙灯走村串寨,游舞四乡,深受群众喜爱。据当地老艺人介绍,玩地龙灯来源于“龙生虎养凤遮阴”的传说。

地龙灯多在街头、坪坝或住宅的堂屋、院落中进行。表演时由一男子举“元宝”(龙珠)引龙;九人舞地龙,其中一人执龙头,一人背龙尾,7人藏身于宽大的龙衣中游舞。另有一人上套凤头,肩挎凤身,凤身上方架一对展开约3米的凤翅。在喧天的锣鼓声中,执元宝者引龙上场,不时转动元宝,即兴穿插各种跟头技巧,逗引地龙追珠抢宝。地龙则憨拙地晃头摆尾跟随,舞出各种套路。其间,彩凤长鸣翩翩上场,围绕地龙左右飞舞,忽而与龙嬉闹,忽而展翅为龙遮阳。表演至高潮时,彩凤腾飞跃上龙背,顿时凤鸣龙吟、红鞭齐爆,围观者欢声喝彩,形成一派“龙凤呈祥”的祥瑞之气。

来凤地龙灯有12种舞蹈套路和动作,即“龙出水”“龙抢宝”“龙飙滩”“之字拐”“龙困滩”“扣扣”“龙卷饼”“龙抬头”“龙过桥”“凤骑龙背”“三星岩”“龙上树”等。

其动作特点是:站的骑马裆,走的弓箭步,俗称为龙行虎步,跳跃起伏。

地龙灯的表演除娱乐外,在当地还有扫瘟镇邪、祈求人寿年丰之意。乡民们认为,龙为海中之王,凤为百鸟之首,世上只有龙、凤的本事大,能保佑六畜兴旺。

地龙灯集龙、凤、虎于一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汉文化、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整合的艺术结晶,反映出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特征,是一种艺术化的民俗和民俗化的艺术。

来凤县旧司乡板沙界村,2005年被恩施州人民政府命名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地龙灯被列为保护对象;旧司乡,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地龙灯之乡)”。 (本文、图选自《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一书)

推荐来凤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灯也感兴趣:
来凤县导航

下一篇:南剧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