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贤乡土纸艺
在上海南郊的奉贤,自古以来流传着人们喜爱的纸艺艺术。刻、剪、折是民间艺人施展的手工工艺。随着时间的长河,刻纸、剪纸、折纸艺术不断地升华,成为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喜庆、丧葬、装饰时的必备用品。
奉城刻纸,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四年,它的艺术魅力,曾为江南一绝。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线条明快丰富,构图隽秀优美。解放前,以“香火”为营生的艺人,都擅长刻纸,内容大都取材于古典名著,历代典故,民间传说、吉祥如意等。如“八仙过海”、“水浒人物”、“西游记人物”。解放后,题材有所拓宽,融入了许多现代作品。
在过去,时行陪葬祭品,香火活各师各宗的风格独特。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转换和习俗的改变,很多依靠刻纸谋生的艺人-改行转业,“刻纸”似乎已经消声匿迹。在奉城镇的白衣聚村,曾经有过一拨刻纸艺人。前一辈的老艺人都已经相继谢世,有些曾经拿过刻刀的艺人,因种种原因也退出了刻纸队伍,不再从事刻纸行业。最富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裴根泉老先生。他刻刀下的作品细腻精湛,遗憾的是他的后人没接过他手中的刀,他的门下没有收过一个徒弟。所幸的是白衣聚村现在还有一位健在的顾福光(曾用名:顾雪祥)老先生,现年85岁高龄,还耳聪目明,偶尔还能动动刻刀。他的第五个儿子顾桂标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学得一手真传。眼下最令人担心的是后继无人,没有一个年轻人,更别说孩童,都不愿意把刻纸作为自己终身事业而投门学艺。这项民间艺术现在已经处于断层状态,如果不及时保护和抢救,将濒临危亡。
民间剪纸艺术曾经在青村镇地区流传广泛,它以家庭传授和拜师学艺得以传承。以有色有光纸为主要材料,将纸折叠起来,用笔勾划图案,剪成纸花,种类繁多,一般以花鸟人物为主,形态逼真、千姿百态、造型美观,具有民族文化特色。艺品配用白纸或异色彩纸做衬托,引人醒目。
艺品大致用于:喜庆、点缀、丧葬、避邪。
在婚嫁、祝寿、节庆中以吉祥、富态、祝福的题材为主,如“八吉”、“双喜”、“双钱”、“双蝶”、“龙凤”、“松鹤延年”、“富禄寿”、“仙童献寿桃”“刘海要金钱”、“和合二仙”、“武松打虎”、“岳飞枪挑小梁王”等。在服饰、枕头、裙衫、头巾、窗花、鞋面、肚兜上以戏、花、鸟、虫等形象生动的作品来点缀。神仙、传说中的人物如“十殿阎王”、“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作品一般用于丧葬祭品。如“钟馗打悬于屋”,祈求远离灾难。
目前,青村镇金王村李国华虽技艺精湛,但年事已高,且眼力渐退,目前尚无传人。李窑、北唐、丁夏等村的艺人都已年逾古稀,均无后人继承。
折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艺人们运用纸的不同质地、性能,采用“折”、“叠”、“卷”、“翻”、“插”等方法,辅之于剪接、拼画等技艺表现出各种物体栩栩如生的空间艺术。
如《大闸蟹》、《中国茶具》、《十四彩球》、《金鸡报春》等作品,形象惟妙惟肖,造型生动直观。
南桥镇古华一村已退休的徐菊洪老先生,被人们称为“民间折纸大王”,他技艺高超,作品新奇,被特邀为民间艺术馆指导老师。但现在折纸仅属于活动范畴,还没有真正纳入艺业行列。没人志愿把它作为终身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