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锣鼓
高沙锣鼓:民间击打音乐的一种。因流传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而得名。曲目内容广泛,始于缅怀历史,祭奠先祖,后经不断演绎、充实,逐渐发展可表达祭祀、婚嫁、庆贺丰收、庆典等多种表演形式流承至今。共有10个板(曲),分别为: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招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久长世界、十全十美。打击变化多端,节奏鲜明,气氛欢快热闹。演奏场面尤为壮观,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地区的民俗风格。
“高沙锣鼓”历史渊远流长,据其祖谱记载,系源于3000多年前商朝一代忠臣比干的后裔。后由周武王赐于“林”氏。明朝万历年间,林氏家族的其中一分支从福建南靖县迁至广东。清朝期间再转迁到今天高沙屯,现已有九代人历史。第一代“高沙锣鼓”在林合世的开创下,演奏了近300年,深受当地群众所喜爱。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高沙锣鼓”曾代表柳州市参加全区民间文艺汇演,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2006年元月7日,被正式列入柳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作为民间艺术的“高沙锣鼓”,它既有远古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的独特性,同时又明显带有外地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并还融合了当地乐曲文化。演奏起来虽没北方鼓的粗犷豪放,也没“两广”的大鼓大锣。但它却通过独特的敲打技艺,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来反映生活情趣。节奏轻重缓急,交错使用,完全能给人一种如同涓涓细流,轻轻絮语;又忽然一种狂风疾雨,电闪雷鸣的强烈音乐艺术感受。深刻表达了他们热爱生活,爱好和平,敢与艰难抗争的坚毅性格。
“高沙锣鼓”和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师承口头心授世代流传。自我保护的能力本身十分脆弱,加之诸多客观因数的出现,已是面临着艺人年龄老化、后继无人、发展资金短缺、保护措施无力、受众群体日益减少等濒危状况。目前,柳州市有关部门及柳南区政府已积极作出保护计划,尽全力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要价值
“高沙锣鼓”在整个柳州锣鼓民间打击乐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优秀的民间音乐,它从几百年前流传到西鹅高沙屯,几经波折,至今仍存在于当地群众中并受到大家的喜爱,这与它具有较高的价值分不开的:
(一)学术价值
作为民间艺术的高沙锣鼓,它既有古代民间生活情趣,反映过去的祭祀习俗和庆贺丰收的独特性,同时也在不断吸收当地和外地的文化,又有本土和外地乐曲融合的共存性。对于我们研究客家音乐的艺术内涵和一个民族的迁移史、发展史,了解当地的民间生活习俗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高沙锣鼓”在当地都大受欢迎,它的使用范围也由过去仅限于本族内祭祀、怀念先祖的活动,扩展到日常生活的婚嫁、节日庆典中,有时冬闲下来,人们也要兴高采烈地打起锣敲起鼓,以庆丰收。因此,“高沙锣鼓”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重要的群众文化形式,不仅本村本屯,有时外乡外埠也来邀请参加喜庆、礼俗活动,对该村(屯)乃至柳州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价值
它以鼓为主,配以各种乐器,既表现远古深沉文雅,又反映现实欢快热闹,“高沙锣鼓”通过对生产、生活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采用拟声、状形、传情、达意、描事等手法来反映生活,给人一种极高艺术享受。
1、独特的韵味“高沙锣鼓”虽然没有北方鼓的粗犷豪放,但却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它的敲法变化多端,节奏复杂,鼓点有十余种。其中常用的有十种:“一帆风顺”、“二度梅开”、“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子登科”、一直到“十全十美”等。其情绪有时如涓涓细流,轻轻絮语;有时又如狂风疾雨,电闪雷鸣。在乐器的击打声中表现出浓郁闽南地区音乐的显著特征。
2、鲜明的节奏“高沙锣鼓”虽然没有旋律,但却以声响和节奏见长。在各地打击乐器的密切配合中加强节奏的变化,轻重缓急,交错使用,从平缓到激烈直至推向热潮。它没有两广地方的大鼓大锣,声音也没有广东狮子鼓的厚重轰鸣,但使用的桶鼓平鼓、小镲小锣,语言细腻,性格平和,没有大起大落的起伏,而是在细微的变化中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
传承谱系
林极朋,男,1936年出生,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农民。少小喜欢锣鼓,一直没有机会。1956年才开始学做鼓手。其祖父正是当年广东“八宝会”成员之一。后随祖父从广东加应州(今天的梅县)搬迁至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西鹅村高沙屯。他从小耳濡目染,因而特别喜欢这一民间艺术。并与村上的几位爱好者成立了“高沙锣鼓”业余文艺队,常在农闲,祭祀、举办婚嫁时候一起吹吹打打。凭着他们独特的演奏表演形式,很快享誉柳州龙城内外。1958年,自治区成立时,他们代表柳州市参加文艺汇演,荣获第二名。可惜的是“文革”期间“高沙锣鼓”被作为“四旧”禁演,直到进入2000年后,在几个老朋友的鼓励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才重新成立了一个锣鼓队,并正式挂牌“高沙锣鼓”。如今他还在不断的钻研、创新、学习,决心把这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传授给年轻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