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亳州市 > 蒙城县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淮北大鼓(亳州市蒙城县)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徽大鼓流行于苏鲁豫皖,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起源于南宋时期,元朝时得到蓬勃发展,盛兴于明清。创派祖师王重阳,收徒七位,称为“全真七子”掌教真人为王重阳祖师的首徒丘处机,后形成七支八派,九九八十一门。记辈份为一百辈,分成一百个字,每字为一个辈份,分别为道、德、通、玄、静,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合、教、永、园、明,至、理、忠、诚、信,崇、高、司、发、兴,世、景、荣、为、茂,希、微、衍、百、宁,禾、修、正、仁、义,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金、木、性、相、逢,山、海、龙、虎、交,莲、花、献、宝、鼎,行、舟、满、沼、书,月、盈、祥、光、生,万、古、继、仙、号,三、界、都、是、新。中原大地最盛行的门派为高、刘、柴、桂、张、沙、杨。有的地方鼓书艺人收徒众多,且又盛名于时者,便另设立门派。其书艺风格,起初分“南口”,“北口”;后又有“花口”,兼南北书艺之长而称之。在运用噪音方法上,又是统一的称“卧嗓”,“立嗓”两种。“卧嗓”出音沙哑、刚健,“立嗓”出音柔润,又谓之“本嗓”,为男女鼓书艺人共同爱用之。主要唱段,皆用板腔体,有时于开书前,与结尾后,或偶而在唱段中,插唱几支曲牌。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大鼓发展很快,广大艺人除演唱传统书目,还积极编演新书目,尤其是,张桂银先生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创新和提高,演出场地,也从单一的“撂地”,走上了舞台和专业的录音棚。他将安徽大鼓唱响苏、鲁、豫、皖及周边省市,作品被制作成唱片、磁带、VCD光盘,出版发行,畅销全国各地,甚至港澳台。现在,他一边忙着发掘整理安徽大鼓曲目,一边忙着开班带徒,一边还忙着新创作、表演,不畏余力的致力于曲艺的学习和研究,弘扬、传承、传播、创新、发展安徽大鼓这一门艺术。安徽大鼓是安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的一种,是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安徽大鼓曾经是安徽曲艺艺术中流传面最广、最具有知名度的曲艺种类,在安徽省的曲艺发展历史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安徽大鼓的发展历史和安徽大鼓的现状代表了整个安徽省的曲艺历史和现状。安徽大鼓源自民间,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为活跃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安徽大鼓书目丰富,远至三皇五帝,近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包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书目中褒扬忠臣良将,歌颂英雄豪杰,鞭挞奸臣贼子,善恶分明,人们借助听书,在娱乐中自觉地接受道德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和借鉴历史。因此,安徽大鼓不但有艺术价值、娱乐价值,而且有宣传教育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笔珍贵财富。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蒙城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大鼓也感兴趣:
蒙城县导航

下一篇:颍上大鼓书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