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笙管乐·徐水高庄村音乐会
沿徐水县城东行2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庄那就是高庄村。这个只有470户人家共1850人的小村庄,历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文化活动——高庄音乐会。
高庄音乐会分为前坛、后坛。前坛为演奏,后坛为唱经。乐器的组成包括管子、笛子、笙、云锣、锣、鼓、铙、镲等。吹奏、打击乐器为前坛乐器;魂铃、磬、板、鼓等伴奏乐器为后坛乐器。这看似与冀中笙管乐相类似的高庄音乐会,凭借悠久的历史及传承和独特组织表演形式,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民国21年《安肃县志》记载:西方庵在高家庄村北明万历33年重修。据传,高庄音乐会就是源于该庙庵的祭祀音乐。特别是音乐会至今还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经卷、工尺曲谱和磬钟、魂铃等文物乐器,更让我们感受到音乐会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渊源。
在县内祭祀、迎神等重大民俗活动中高庄音乐会担任重要角色。据传,民国时期安肃县(徐水)求雨,恭请城王爷时,都是时任县长给音乐会下帖,由高庄音乐会主持迎礼仪式。建国后,由于高庄音乐会演奏形式、内容依旧保持传统的模式,被列为封建迷信活动受到限制解散。文革期间,音乐会珍藏的大部分经卷、工尺曲谱被焚毁。改革开放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高庄音乐会逐渐恢复。
虽历经500多年的薪火传承,但高庄音乐会依旧保持传统的前坛演奏,后坛唱经的表演形式。每逢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九庙会,音乐会就开展祭祀表演活动。农闲时间,音乐会成员也聚集在一起吹奏曲目自娱自乐,有时也会参加乡邻的白事丧葬超度仪式。现在,音乐会保存的《红绣鞋》、《一枝花》、等31首工尺曲谱和《混元弘阳0祖明经》、《混元弘阳飘高祖临凡经》等41部经卷,都能熟练演奏和唱诵。
高庄音乐会集宫廷打击音乐、寺庙吹奏音乐和唱诵经卷为一体,继承着传统历史文化的气息。所演奏的音乐低沉雄浑,唱诵经卷庄严肃穆,表演程序严格规范,自成体系。这种前坛演奏,后坛诵经的音乐会表演形式,在华北地区的笙管乐中是比较罕见的,其保持后坛唱经的表演形式在华北地区具有唯一的代表性。
演奏人员后继乏人,严重断层。音乐会前坛曲目,后坛唱经完全依靠老师傅口传心授,内容艰涩难懂,学习掌握的时间较长。且由于演出活动以群众爱好为主,演出不能获得任何经济收入,导致缺乏对年轻群众的吸引能力,导致演出队伍年龄普遍老化,形成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信息来源: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