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 > 清涧县

清涧道情

清涧道情

清涧是陕西省2004年命名的“道情之乡”。清涧道情在陕西陕北地区一直以广场艺术的形式流传于汉族民间,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何为道情呢?相传在唐宋时,道教在陕北一带盛行,道人们以道学为意创音谱曲,作出了一种用于宣传道家学说的演奏乐曲,叫做道曲,并制作了与之相应的渔鼓和简板等伴奏乐器。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又将历史故事、神仙鬼话编成各种曲种,这一来果然被众人广为传唱。人们将这道曲与酒曲、爬山调以及哭死人调进行融合,就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道情”。

道情原名“黄冠体”,源于《九真》《承天》等唐代道曲。道曲(经韵)吸引了词调曲,演变为民间演唱的新经韵即道歌,道歌分为诗赞体说唱道情和曲牌体说唱道情。清涧道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清涧道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世的萌发期;唐至宋代道情演唱由清唱到乐器伴奏的改进,促成道情风格的形成期;宋至明清由坐班演唱发展为舞台综合表演的定型期;以及明清到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具体地说,清涧道情最早为坐班清唱,后来各种器乐陆续进入,内容由道教1演变为反映道教思想的故事,搬上舞台,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性说唱艺术。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演唱的内容经历了由传统旧戏向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剧”的转型。建国初至上世纪90年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

清涧道情唱腔为主,有时也会间以宾白的方式。道情腔调源于道乐,因源渊不同分为东路调、南路调。南路调亦称老调,东路调亦称新调。

清涧道情素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但真正罗列起来却很难一一对应。根据搜集整理,其腔调共有[平调][十字调][凉腔][一枝梅][耍孩儿][五花腔][跌落金钱][滚白][介板]等九大类。

1.[平调]

平调又称“七字调”,为上下句结构型,是陕北道情唱腔中最基本的调式。平调唱腔从抒情需求上可分为花音平调、立调、苦腔调等;从节奏和板式上分为大起板、慢板、哭板、还阳板、二流水、一道腔、二道腔、三道腔、送板、落板、载板等,它们共同构成了道情唱腔中起、承、转、合、绕的一个完整的系统。

2.[十字调]

十字调是三、三、四词组结构的唱腔,每句十个字,两个相同的句子构成一个循环。其板式有慢十字调、快十字调、十字调倒板、十字调落板数种。

3.[凉腔]

凉腔又叫“冒凉腔”,在陕北方言中特指有“昂扬之气”的意思。此腔结构独特,在开头部分是一个由低向高的七度音程上翻,中间部分由两个对称句组成,可自由反复,结尾是前两部分旋律经节奏变化之后的再现,整个唱腔高亢嘹亮,叙事性较强。板式有高音凉腔、乍腔、平调凉腔、抢句子凉腔、半凉腔等。

4.[一支梅]

一枝梅是一种很独特的调式。开头和结尾节奏自由舒展,延长音多,中间段节奏铿锵有力,乐句方正对称。

5.[耍孩儿]

耍孩儿在陕北道情音乐中属于较大型的唱腔,其唱词为长短句,曲调由两个大乐段组成,前段平和、深沉,后段激起明朗,一般适合单独演唱。众多的“湘子戏”里多用曲调。板式有整终南、乱终南等。

6.[五花腔]

五花腔亦称“花花调”,是不断吸收接纳各种时兴小曲而形成的一种腔调。包括梅花调、太平调、八板调、清客调等。

7.[跌落金钱]

跌落金钱是陕北道情中仅存的一种古老唱腔。它音调低而深沉,节奏舒缓自由,与前面的其他腔调有些许相近,但又独成一体。跌落金钱是地方特色音乐里的“活化石”。

8.[滚白]

滚白是无固定节奏和速度的吟咏和叙说,开头即无板式过门引领、也无器乐伴奏,每句的最后一个延音上锣鼓重乐器由弱到强、由快到慢地渐入,表现力极强。

9.[介板]

介板有板无眼,节奏急促有力,音调高亢简明。

清涧道情的曲牌分丝弦、唢呐两个大类。

1.丝弦曲牌有:[八板][六板][六八板][正一句][反一句][一句半][留板][大阴司][小阴司][紧不乍][杀姬][洒水][满天星]等,这些曲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经艺人们的不断创造,使每个曲子形成许多变异的奏法。

2.唢呐曲牌有:[摆场][地留][过场][大摆队][将军令][狮子令][跌落金钱]等。

道情曲牌来源于生活,种类很多,可根据剧情的需要选择演奏。

清涧道情表演时男角身着道袍,手执拂尘,女角身穿五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对,阴阳相配,边扭边唱,有时也有一问一答的传统方式,陕北一带的二人台、秧歌等都与道教有关,至今沿用的道教伴奏乐器: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弦、笛子、管子、铰铰、碰铃、简板以及枣树梆子等,道教乐器与民间生活密不可分。

传统道情的乐器分文场、武场两大块。文场四大件,武场四大件,所用乐器大多数是民间自制。

文场四大件包括小三弦、四音、管子和梅笛。

小三弦是一种长120公分的弹拨乐器。三根弦以前全用丝弦,琴筒是一个直径约20公分、高约10公分的发音鼓,鼓腔的掏空为成人的一个拳头大小,鼓皮用七层麻纸膘胶蒙制而成。制作三弦选用木料以木质坚硬为佳,当地人大都用枣木制作;用杏核做得“拨子”进行弹奏。一支道情乐队通常是两把三弦分“上下手”配合领奏。

四音是一种形似二胡的四弦弦乐。琴筒是用椿树根经水泡七天,土埋七天阴干而制成。一、三弦同定为“6”音,二、四弦同定为“2”音,一根粗弓绑两股平行的弓毛进行演奏。

管子是用苇杆制成的一种管乐。长约20公分,正面有六孔,背面一孔,“哨子”是用更细的苇杆制作,音域一般为一个八度。

梅笛是指音色低沉浑厚的曲笛。

传统武场四大件有梆子、铰铰、渔鼓和介板。

梆子是一种木制的节奏打击乐。主“打”者是一根长约18公分、直径约4公分的圆形木棒;被“打”者略短,截面为椭圆形,当地人一般用枣木制成,音色尖锐清脆,能传送很远。铰铰是一种用纯铜制作的“袖珍”钹,铰碗特小,铰面直径只有10公分左右。急促碎击,沙沙作响。渔鼓是一种用一粗一细的两根竹子制作的手鼓。长约60公分,粗的直径约12公分,细的约8公分,鼓面用猪膀胱或驴耳皮蒙制,声音低沉,独具特色。介板是一种由竹、木两种原料均可制作,其长60公分,宽6公分,厚0.5公分。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文武场又加入板胡、二胡、底胡、鼓板、牙子、手锣、堂鼓、、碰铃等。道情中的主奏乐器是三弦,特色乐器是四音、管子、铰铰、简板、渔鼓等,其演奏方法为:两把三弦为主奏,四音摸滑长弓走。梅笛过门作显露,管子句尾把腔搂。梆子始终打节奏,铰铰在弱拍上零碎抖。渔鼓间着梆子打,介板在空间随意插。

清涧道情,从可考资料看,其曲调产生于唐朝,道情戏始于明清时期。经过一千多年的演绎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主体韵味的原始性:清涧道情曲调由古代道士传经布道吟唱而形成,所以其主体风格是柔和婉约、平静典雅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气韵,体现了道家清静无为的出世思想。虽经历代传唱,这一主体风格始终保持不变。

2.唱腔细节的随创性:由于清涧道情传唱历史悠久,传承体系在民间,传唱群体松散无序,所以道情唱腔在传唱过程中,在一些细枝末节有着较为宽松的随创性。

3.音乐元素的包容性:清涧道情在传承中,从演唱形式到演奏器具,以至演唱风味,不可避免地受到秦腔、晋剧及陕北民歌的影响和渗入,体现了非主体音乐元素的包容性。

4.情感表达的多样性:清涧这一地域,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的生存状态艰辛,所以道情腔调里,既有一些悲情哀怨与无可奈何的愁愫,如《苦腔》《泪板》等,如泣如诉,也有少许不满现实、与命运抗争的尖锐呐喊;同时还有表达喜庆欢快的旋律和节奏。

5.表现形式的灵活性:清涧道情演唱既可在盛大节庆场面上,文武场排开、一板一眼的规模演唱,也可众人席地而座,三弦一引,轮流演唱,如“闹窝铺”,还可以一个人在田间地头荒腔野板式的自唱自娱。

6.音律韵味的独特性:清涧道情的主奏乐器三弦、四音、管子、梆子、渔鼓等,全是民间自制而成,虽造型粗砺,但音色特殊,韵味别致。

清涧道情传承历史悠久,根植于民间,内涵丰富,表现力强,是陕北地区优秀的民间曲艺。清涧道情一脉相承的口头传唱渊源和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性,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十分独特且稀有;同时,清涧道情由最初的坐班清唱,到打击乐的不断丰富,到特殊器乐的配入,再到篝火式的民间舞蹈的渐入,到后来的舞台表演规模的成型,都是其不同于其他曲艺的独特特色。更为重要的是,清涧道情易学易演,有着很多信天游式的随意性特征,这也为清涧道情的广泛流传和承传的提供了积极的条件。

推荐清涧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道情也感兴趣:
清涧县导航

下一篇:汉中曲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