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秧号
瑞昌秧号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瑞昌秧号(第三批省级)
瑞昌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隆庆瑞昌县志》记载,瑞昌素有“兴行弦歌,之声不绝”的风俗。瑞昌“秧号”亦称“田歌”,属瑞昌民歌其中的一类,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音乐特征。《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西卷》入选瑞昌秧号29首。
瑞昌秧号源于生活,起于劳动,同农事生产紧密相联。每逢插秧时节,乡邻和亲友相互帮工,请短工插秧。他们为了消除疲劳,鼓舞干劲。加快插秧进度,主家必须请一位会唱秧号的“号头”领唱秧号,催工助兴。他们在扯秧和插秧时,领者打号,一唱众和,此起彼伏,声声入耳。歌声回荡在广阔的田野间,充满了田园情趣,令人心情愉悦,早已忘却了田园劳作的疲劳和困顿。
瑞昌秧号分为“扯秧号子”和“插秧号子”两大类,按照时序而演唱不同秧号曲调,表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情趣。秧号题材广泛,旋律舒展嘹亮。曲调大多句幅宽松,演唱较为自由,感情奔放洒脱,插歌活泼多彩,特别是插歌中的“穿歌”形式在赣北民歌中极其少见。秧号唱词含天文、地理、神话、古人、家事、物产等,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尤善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浪漫手法,听后别有风味,令人心旷神怡。瑞昌境内各地秧号中的衬字、衬句更是瑞昌民歌的重要特征,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瑞昌秧号的生存现状岌岌可危艺人老化、青黄不接,传承人后继乏人。因此,抢救和保护瑞昌秧号这一地方民歌艺术是当务之急。
2010年6月瑞昌秧号被列入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