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傩戏
桑植傩戏起源于原始、粗犷的祭祀仪式,有高傩、低傩、三元傩之分,其中,三元傩为全国独有。桑植县39个乡(镇、场)及其湘、鄂、川、黔、渝周边县市,其中廖家村区(含廖家村、上洞街、两河口、陈家河、打鼓泉、樵子湾)以低傩为主;芙蓉桥区(含芙蓉桥、马合口、官地坪、金藏、长潭坪、白石、西莲)以白族高傩为主;瑞塔铺区(含瑞塔铺、空壳树、麦地坪、竹叶坪、走马坪、人潮溪)以高、低傩混合为主。2008年,桑植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桑植傩戏经历了傩、傩舞(巫舞)、傩仪(傩祭)、傩戏的发展轨迹。王逸《楚辞章句》:“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神。”宋时,澧州澧阳傩戏传入桑植。元时,云南大理傩戏传入桑植。清时达到高峰,逐步形成低(阳)傩、高(阴)傩和三元盘古傩几大门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桑植县志》记载:“以木雕一男一女半像,供于案上名曰低傩……巫者仗剑禹步,跳歌以降神,继而杂陈百戏。观者乃至树焉。”
低(阳)傩、高(阴)傩和三元盘古傩,分别流行于白族聚居区和土家族聚居区。
桑植高傩的傩祭分启师开坛—干牲买猪—造桥收兵—迎圣降坛—恭迎朝王—安营扎寨—下马问卦—传茶敬神—度酒款圣—供饭奉神—穿白上锁(三星拜寿)—开洞和令—呈牲献帛—开坛点将—打路先锋—白旗仙娘—跑探军情—开山神将—姜女勾愿—土地封仓—儴关度石—送儿归宗—送神安位等24场。
桑植低傩多信奉“三元”教,以驱鬼逐邪还愿解厄为主要目的,称为“还傩愿”。傩祭分启师开坛—申发功曹—二旗先锋—造桥立殿—开桃源洞—跑探军情—开山神将—安营扎寨—迎圣接驾—告茶劝酒—迎神下马—白旗仙娘—下马问卦—上锁断煞—土地公婆—祭猖护坛—勾了愿心—造桥仙师—度关解煞—联白案寿—送儿归家—送神归位—出狂逐疫—安神谢土等24场。
桑植傩戏内容有正朝、花朝两部分,按先正朝后花朝再正朝程序,构成请神—酬神—还愿—送神仪式。
桑植傩戏传统剧目有“二十四戏”和“五十花朝戏”之说。“二十四戏”分前十二戏和后十二戏,前十二戏主要为“神戏”,是做法事时供奉神的;后十二戏是人戏,主要分为“正八出”与“外八出”。“正八出”是:“发贡曹”(开场戏,请神)、“迎神安位”“白族拱台”“扎寨”“开山”“出土地”“祭祈”“勾愿送神”。“外八出”可归纳为“三拷”“四团圆”等连台戏。“三拷”即“拷打姜女”“拷打龙女”“拷打小桃”,“四团圆”指天、地、水、阳四大团圆戏。“四大团圆”包括:“天团圆”——鲍家庄的事故;“地团圆”——梁祝的故事;“水团圆”——柳毅传书的故事;“阳团圆”——孟姜女的故事。五十花朝戏有《庙房会》《郞带封官》《令哥烤酒》《上山》等。
桑植傩戏亦有生、旦、净、丑,但全部出场人均戴木质假面,傩戏中的人物分文、武、老、少、女五类。
桑植傩戏的相关制品有神祈、傩神、法印、五佛冠、令旗、令牌、傩具面孔、大筛锣、小勾锅、背笕鼓、土钹、土唢呐、狮子扁担、木鱼、牛角、司刀、八宝铜铃等。
桑植傩戏有自己的独立体系和表演风格,其特点:一是坚持“正戏正演”和“花戏花演”,正朝祭祀巫傩神灵,花朝以戏剧娱神嬉人。正戏正演必须严格“循章循句,循字循腔,规行矩步,一丝不苟”。花戏则即兴发挥,即兴创作。二是桑植傩戏全部由桑植地方方言道白,唱腔低沉,音域狭窄,充满了古代祭祀仪式中的情调,保持了“一人启口,众人帮腔”和“乐里藏音”的古代传统。三是桑植傩戏唱腔丰富,多达300多种。
桑植傩戏保留了从民间傩祭过渡到民间小戏的痕迹,塑造了具有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桑植傩戏反映的民族根源、洪水神话是研究桑植民族史的珍贵资料,傩戏中残存的远古还傩愿、渡关、婚俗、浴俗等古老的习俗,具有较高的民俗学的研究价值。桑植傩戏中的三元本主傩将“天、地、水三元之气”和人伦万物结合起来,成为桑植人的理想和道德的教科书,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2008年,桑植傩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