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延安 > 子长市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

唢呐手也叫吹鼓手,也称“龟子”,但实际上,“龟子”是“读qiu兹”转音,是说这种乐器是从西域龟兹传过来的,也可视为“洋货”,不过到如今,早就沾满了黄土高原的黄土味了,不论是它的制作工艺还是它的形状和类型,如今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特产”,在陕北尤其在子长愈来愈发展、壮大、繁荣。

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荼;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它的艺术魅力很强,男女结婚时的前奏《大摆队》,使人耳发热,脸发烫,心如醉,意似狂,旋即可以不顾一切地跳动起来。人亡而葬时,一曲《苦伶仃》,如泣如诉,余间震颤,使人怅然若失,陷入渺茫的思绪。长歌当哭,其凄婉,其哀怨,令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产生失落感,也会揪心裂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子长唢呐队伍迅速发展,唢呐吹奏者由原来的100多人发展到1000多人。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演奏形式上,原来的五人一组,发展到二三百人带动的大型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演奏,发展到按曲照谱的正夫舞台演奏;从单纯的两支大唢呐各吹高、低两个八度的传统吹奏,发展到唢呐、海笛、管子、笙、笛子合奏;从鼓、钹、锣(疙瘩锣)比较简单的打击乐,逐渐发展到大鼓、小鼓、水钹、小钹、手碗、京锣配合敲打的新式打法;从以往的只吹传统曲牌到民歌、流行歌曲按不同场合恰当吹奏的境界。

为了挖掘、发展陕北唢呐艺术,子长县于1984年成立了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近年来,子长唢呐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县唢呐班子发展到100多个,奏打人员近千名。为了弘扬这一艺术奇葩,把子长唢呐推上市场,推向全国,县上聘请专业人员对唢呐艺人进行集中培训,使唢呐由原来的单班吹奏变为数百人的群体演奏,气势磅礴,热烈欢腾,涌现出了薛守高、薛增山、常体音、焦养亮、李树林、赵智海等吹奏高手。向外界大力推介子长唢呐,积极主动地带领唢呐艺人参加省内外的各种调演,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多次为影视剧摄制节目,先后应邀参加了《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三鼓催春》、《延安之声》、《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中为凤凰卫视台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2006年6月29日,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2006年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这次比赛中,焦养亮同志获得“吹歌大王”的荣誉称号,他的一曲《兰花花》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12月1日至3日晚,“华夏清音—中国民间经典音乐展演”在首都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上演。由焦养亮、薛守高等16名子长县农民组成的我省唯一代表队表演的唢呐合奏《翻身道情兰花花》,以其优美流畅、富有动感的演奏特色以及铿锵激昂的鼓乐、亮丽而富有陕北特色的羊皮马甲、红肚兜和羊肚子头巾服饰,立即吸引了全场的观众的注意力,让全场观众似乎都感觉到了这种浓浓的厚重的黄土气息。中宣部、中国文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部门领导、专家和外国驻华使馆官员、文化参赞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不再仅仅局限于红白喜事,它正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

信息来源:子长人民政府

推荐子长市更多特产
子长市导航

下一篇:吴起弹口弦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