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 > 阳城

大树秧歌

大树秧歌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树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树秧歌流传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因明清时期村外有护城河围绕,亦称大水沟秧歌。据当地艺人口传,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大树秧歌就以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本县境内和晋城一带,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

大树秧歌在演出过程中只用武场乐器鼓、锣、钗、旋和梆子,全部唱腔在梆、板击节下进行,故又称“干梆秧歌”。演出剧目有《花木兰》、《通天荡》、《劫皇纲》、《扫穴离庭》、《黄巢起义》、《反县衙》、《红罗山》、《十八相送》、《断桥》、《小姑贤》、《打酸枣》、《五女兴唐传》、《三滴血》、《上坟路遇》、《拖笆》、《兄妹开荒》等二百余种。舞台脚色分“生、旦、净、丑、末”;常用板式有大板、慢板、紧板、倒板、喜板、怒板、悲板、叫板、送板、介板等;唱腔有“十字腔”(又- 蛋腔)、“七字腔”、“五字腔”、“西火腔”(因从西火村传来而得来)等;声腔、节奏、旋律有“上八调”和“下八调”之分,上八调高亢奔放,下八调低缓、柔美;道白很少,即便有道白也在音乐过门中道出,同时出以京白为主结合地方方言,老少易懂,易记易学;舞蹈动作不仅有大型剧种的传统程式,又有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表演朴实无华、活泼可爱、健康向上。

大树秧歌以民间说唱形式演化而成,它吸收了太行山区的民歌、小调、鼓书等艺术元素,乡土气息浓厚。由于秧歌唱腔不加音乐伴奏,故显得高亢、明快,叙事性强,在山西各地方剧种中,别具一格,具有重要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

推荐阳城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秧歌也感兴趣:
阳城导航

下一篇:祁县武秧歌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