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天柱

侗族月牙铛

侗族月牙铛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月牙铛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月牙铛因其器械形似弯月而得名,是侗族所传承的一种武术,留存于天柱县高酿镇老海村一带。流传区域距县城30公里,这里群山峻岭,沟壑纵横,林木茂盛,溪涧交错,地处偏僻,交通不便。

侗族聚居在湘黔桂毗邻地区,河川纵横,山高林密,古木丛生,洞多潭深。为了战胜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从古至今,侗族民间都热爱习武。据传,月牙铛武术在清朝道光年间,由武术大师龙大正发明创造,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传说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午夜,老虎摸进侗寨,先吃了一只猪仔,然后跃进侗家叼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龙大正闻讯,拿起一把掏牛粪用的钉耙就追。在乡民们的帮助下,最后将猛虎杀毙。从此,他根据钉耙的原理,专门打制对付凶猛野兽的月牙铛,将所学武术融会贯通创造出月牙铛武术套路,于农闲时传授给侗家子孙,月牙铛流传至今。

月牙铛武术动作威猛,刚劲有力,表演时身械并用,虎虎生风。动作招式有“水中练塘”、“雄鹰叼鸟”、“金箭离弦”、“神猴捞月”等。即主要分铛尺对打,铛棍对打,铛铛对打,单人咬铛、单人抛铛、单人扫铛、集体混打等十余种。

器械月牙铛,呈弯月形,大小不等,一般重10-15公斤,径长2-3尺,柄长3尺。铛尖有倒勾刺,铛脊铛心分别安有状如斧的刀片,一边一块,有的安装2-3块,两翼都有。月牙铛主要用上好的钢材反复锻造而成,又称月牙冀齿铛。

月牙铛器械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武术器械,属杂形兵器,具有群众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月牙铛武术为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较为古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在全国也极为罕见。在表演中,主要是击刺、架隔、扑、拍、拿、遮、握、转、支、拦等动作,利于强身健体、松筋活血。艺术性强,表演时刚柔相济、内蕴深刻、粗犷豪放,武与舞融合,力与美相衬。

月牙铛是侗族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载体,促进并丰富了侗族地区的文化活动,在传承和发展我国古代兵器、武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武术、舞蹈、狩猎、农耕、习俗等具有重要价值。在操习演练中,能凝民心、聚民意,教育族人,规范社会伦礼道德行为,具有较强的教化功能。

月牙铛武术师祖是道光年间武术大师龙大正,咸丰年间有著名的老海练武队教头龙孔卜,同治年间有练武队教头龙天标、龙天福,光绪年间有练武队教头龙长森,宣统年间有练武队教头龙必先,现有老海练武队教头龙安凡、龙庆炎。改革开放以后,天柱县民族、文化部门共同保护和挖掘,组织集中训练,分别于1982年4月、1986年5月、1998年8月参加贵州省第一、第二、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9年9月作为贵州代表队之一,参加了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1999年在首都北京参加国庆50周年大庆系列庆典活动,把威猛精彩的侗族传统武术献给首都观众。

90年代中期以来,外出打工等经济活动使得在家的年轻人所剩无几,热心操练学习、继承发扬的人数已不多,月牙铛武术已产生较为严重的断代现象。又由于月牙铛武术的传授封闭、保守,只在本寨本姓(龙姓)中传承,导致演练人数少、年龄老化,传承不畅。现老海村能基本表演月牙铛的仅为10人左右,一些高难度动作和单人咬铛、单人抛铛等面临失传的危险。

推荐天柱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侗族也感兴趣:
天柱导航

下一篇:勾林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