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市 > 河北区

津门霍氏迷踪艺

津门霍氏迷踪艺
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津门霍氏迷踪艺为津门大侠霍元甲于1889年在家务农时所创。

津门霍氏迷踪艺以霍氏家传七代的秘踪拳为基础,将内、外两家的- 和运动轨迹的精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保留了霍氏秘踪拳原有的- ,又突出了迷踪拳械套路动作快、慢相间,姿态顺遂,体现了手、眼、身法、步、刚、柔、绵、圆、巧及猛、快、脆、硬等,不停滞及落地生根和桩功稳重的特点。套路编排朴实、古拙、简洁、粗壮,手法多变,敏捷刚烈,攻防有序,步法顺畅,进退、跳跃随心所欲,身法灵活、移形幻影变幻莫测,气、力相结合,呼吸平和,路线通顺,并且形神兼备眼随手行,目随势定,整个套路一气呵成,即有内家拳法的阴柔稳重之势又有外家拳法的阳刚猛烈之形。

霍元甲家传之秘踪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据史料记载,它出自少林,最早为达摩所创。相传宋代的周侗练习此艺,其弟子林冲、卢俊义也是练习此拳的高手。秘踪拳传入沧州青县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的山东泰安人孙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习数年,迷宗艺炉火纯青,被人尊为“万能手”。孙通因犯命案,去东北避难途中,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和静海县小南河村分别传下秘踪拳。此后,秘踪拳分两个渠道传入青县,在青县又分为两支广泛流传。

一支流传的具体情况是,孙通受风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为报恩,孙通将秘踪拳在大屯村进行传授。当时传授的出名弟子有“铜锤”吕明,“大刀”韩七,“快腿”文林等人。这些人当时不仅在官府有一定的地位,特别是在武林界有相当的名望。后来,吕明传艺于北大港苏家园的周达,周达和其子传青县大许庄的赵廷杰、赵廷桢、和欧辛庄的杨福臣等人。

另一只流传的情况是:孙通去东北途径静海县小南河村时见霍氏家宅环境秀丽,风景优雅,料定若经授艺日后定出杰人,于是在霍家也传下秘踪拳,据说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孙通的高足。

青县的“铁巴掌”刘宝祥和“镖神”张金堂是“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师兄弟,都曾做保镖行当,二人的秘踪拳曾师从于霍元甲的父亲霍恩弟,当时两人常与霍元甲在一起练功,经多年苦练,刘、张武功达到上乘。两人在青县一边做保镖,一边授徒,后来张金堂去东北做镖师,威震东北武林。

霍元甲开创霍氏迷踪艺后,由于生活所迫于1900年进津在怀庆客货栈做护院镖师,晚上就住在红桥区南竹林村东忠德里11号其亲传弟子边寿祺家,正是在此地霍元甲将自己所创的霍氏迷踪艺亲传给了边寿祺,就这样边寿祺成为霍氏迷踪艺唯一的一位传人,也才使霍氏迷踪艺在津门得以传承下来。

霍元甲死后其子霍东阁曾在上海精武会教学,因霍元甲死前未将霍氏迷踪艺传给霍东阁,因此霍东阁后来在国内外传授的都是其祖传的秘踪拳。其在天津的传人有两支,一支为灰堆段家,一支为于台冯家,其二家的秘踪拳都是霍东阁的弟子冯兆庆所亲传。

(2009年被河北区人民政府命名为区级非遗名录)

信息来源:区文化旅游局

推荐河北区更多特产
河北区导航

下一篇:行云手长仕门武术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