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琵琶
琵琶弹唱侗语叫“君琵琶”,因用侗族弹弦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主要流布于贵州省黎平县的肇兴、龙额、水口、尚重、岩洞、茅贡等乡镇的侗族村寨和相邻的贵州榕江县、从江县以及黔、湘、桂接边的广西龙胜县、三江县和湖南通道县一带的侗族地区。由于土语和唱腔的不同,因而形成“六洞弹唱”、“溶江弹唱”、“浔江弹唱”、“四十八寨弹唱”、“七十二寨弹唱”、“平架弹唱”等六个风格区。
宋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写道:“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即侗族)……”“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侗人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以为乐。”邝露亦在《赤雅》里写道:“侗……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侗族“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的集体歌舞“多耶”和“吹芦笙”于宋代已经盛行,对侗族曲艺“君”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君”使用的伴奏乐器“琵琶”、“二弦琴(即侗族乐器果吉)”及与多声说唱有关的“长歌闭目”的演唱,已见于明代文献。至今,侗族乐器“琵琶”和“果吉”仍只为“嘎”和“君”伴奏,由此可见,文献上记载不仅包含有“嘎”,同时也包含有“君”(曲艺)。“君”只流传于侗语南部方言地区,分为说类和唱类两大部分。说类产生在前,约萌芽于唐宋时期,定型于元明时期,繁荣于清代;唱类(包括又说又唱在内)产生在后,约萌芽于元代,定型于明代,繁荣于清代。
“君”是侗族曲艺的总称。“君”的曲目分为本民族题材和他民族题材两大部分,按文学体裁可分为韵白式的“款词”、散文式的“故事”、只唱不说的“唱词”和又说又唱的“说唱”等。琵琶弹唱侗语叫“君琵琶”,因用侗族弹弦乐器琵琶伴奏而得名。君琵琶是用侗族自制的琵琶伴奏的,代表性的曲目有:《珠郎娘美》、《金汉列美》、《元东金美》、《善郎娥美》、《秀银吉妹》、《李妮和清》、《门龙绍女》、《梅良玉》等。
“君琵琶”流传于民间,传承方式主要是在民间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组合中互相教授,父子或亲属中并不直接传授。老人教歌,青年唱歌,儿童学歌,这是侗乡人的传统美德和风俗习尚。代表传承人有吴令、吴金松、杨昌全、潘老替、萨凤姣、萨生祥、萨小明、普虹、陈国凡、吴永勋等。
“君”所叙述的故事和所唱的歌词,反映了萨岁女神崇拜在侗族社会历史发展中与固有的亲属制度、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传承过程中对其纵向稳定性的渗透,奠定了侗族的本源基础。“君”中所描述的溪峒社会的“合款”,建立在以自然村寨为基础的更加广泛的组织形式上。使约法款的规范意识和价值观,以及对萨岁女神的信仰,深深地植根于侗族的情感意识中,使其成员都能自觉地维护款约和信仰女神,形成了以约法款和信仰女神为核心的价值取向。
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和开放政策的深入实施,君琵琶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同时,君琵琶的生态正急速发生变异,许多著名侗族君琵琶歌手、歌师均已年过古稀,大多数侗族青年外出打工或在校读书,参加侗族君琵琶演唱活动的青年人已经越来越少。大多数侗族村寨的君琵琶已经名存实亡,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