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丹寨县

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

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嘎闹”支系服饰艺术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嘎闹”(苗族支系自称)支系服饰艺术主要流传在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七个亚族群。

丹寨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苗族占总人口76%,位于云贵高原南缘的斜坡地带,黔东南州西南面,东接雷山县;南与三都水族自治县相连;西与都匀接壤;北抵凯里市;西北与麻江县隔清水江相望。苗族“嘎闹”支系人民长期在这一特定的、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里生活和劳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

丹寨苗族“嘎闹”支系服饰有七个亚族群,他们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佩戴的习俗。从现在能收到的古老服饰对比,七个亚族群古装差别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丹寨苗族“嘎闹”支系服饰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苗族《蜡染的传说》、《苗族古歌》、苗族口头经典“贾”以及苗族《出嫁歌》、《开天辟地歌》等等都记录或折射了苗族服饰文化的影子。苗族没有文字,以汉文记录苗族服饰的有《淮南子?齐俗篇》中“三苗”髻首的记载,描述的是“三苗”时代苗族先民的头饰风俗。此后,对苗族服饰记载的汉文献有《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在今湖南一带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截皆有尾形……裳斑烂”等记述。说明苗族先民的穿着就已讲究色彩和纹饰。清代的苗族《出嫁歌》已把苗族衣饰和装扮描述得十分形象“头戴银雀花,身扎红绸带”。以清代八寨县(丹寨县原名)同知陈浩绘制的《八十二种苗图并说》为蓝本汇集成书的《百苗图》中多次记述了丹寨地区的苗族服饰。唐贞观三年,应州地(黔东南一带)苗族首领谢元琛入长安向朝廷请封,他身着“百鸟衣”,而他的进贡队伍着“卉服鸟章”,即蜡染古装和绣衣“百鸟衣”入朝。中师侍郎颜师古盛赞之为:“卉服鸟章俱集蛮邸,实可图写贻于后。”唐太宗李世民从之,命大画家阎立德等临画,名之“王会图”。苗族服影响了唐以后的服饰,《旧唐书五行志》说:“唐代官营作坊里能织百鸟衣,正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显然是受苗族服饰的影响而创作的。

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款式上,都尽其可能地呈现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则成为鸟崇拜集中体现的载体。清朝时期,这一地区苗族穿着就有亚族群衣饰之分,有八寨型的“团裙”,麻鸟型的“锦鸡服”,雅灰苗的“百鸟衣”,排莫型的“蜡染衣”等等。

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过程中,苗族人民也对其服饰进行了演变式的改进,由“长裙”改“中裙”,由“中裙”改“短裙”,由“团裙”改为前后“围腰”,并在腰间束一标志性的刺绣腰围。由青衣变为蓝衣,由土布变为市布和毛线、晴纶、锡箔线织出的色布。苗族服饰不论如何演变,其×标志性鸟纹不但没有改变,而且不断地进行修饰和完美,有的古装已没有实用价值,但仍然被他们当作宝贝珍藏。苗族妇女都认为自己有一套老人留下的服装而感到荣耀,姑娘出嫁也把它们作为传家宝赠与她们作嫁妆。

苗族“嘎闹”支系的七个亚族群,所有苗族服饰都由妇女们制作,制作本族群的服饰是每个妇女必须具有的技能,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属于群体性的世代传承。每一个村寨,每一个年代都有一批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她们在继承先辈技艺的同时,也根据时代和她们的思维感受大胆地创造和补充了不少内容。技艺在传承中,有女儿的传给女儿,无女儿的传给寨上心灵手巧的下一辈,代代相传,不断完美,使得“嘎闹”苗族服饰艺术达到了种类多、题材广,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苗族“嘎闹”服饰是苗族历史传承下的遗物,尤其是服饰式样和图案传承了许多苗族历史文化的信息。既有“嘎闹”支系的以鸟纹为主的总支系标识,又有各亚族群和地域的标识。它的式样、构图、纹样、无不体现苗族女性的性格和智慧。每一个纹样都是千百年来劳动妇女不断创作、完善的结晶,既有较高的美学特征。“嘎闹”服饰图案丰富,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构图独特,集实用与美术为一体,尤其对生活的装饰和美化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苗族“嘎闹”支系服饰从远古到今天在不断的演变,随着文化的交流,现代文明的冲击,局限支系内保护的意识已逐渐淡化,审美观已不再宥于支系的约束,而走向开放的美。改革开放后,年轻人的外出,价值观的改变,女孩子入学后统一穿校服或改穿汉装,继承苗装制作技艺的女孩子越来越少,有的工艺已后继无人,“嘎闹”服饰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影响。

信息来源:省非遗中心

推荐丹寨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艺术也感兴趣:
丹寨县导航

下一篇:石氏面塑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