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黄平县

苗族弄嘎讲略

苗族弄嘎讲略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弄嘎讲略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飞云崖“弄嘎讲略”民族节日- 活动位于黄平县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的飞云崖内,距县城12公里。飞云崖始建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设有芦笙场、赛马场、斗鸟场、对歌场等娱乐活动场所。崖内古柏苍松覆荫,茂林修竹环拥,景致幽雅。

“弄嘎讲略”是一个以当地苗族为主,各民族参与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民族盛大- 。届时,来自本县及施秉、镇远、瓮安、余庆、凯里等邻县的各民族同胞数万人参加- 。

飞云崖“弄嘎讲略”民族- 自明代就开始举行,至今已有560余年的历史,“弄嘎讲略”(苗语译音)意即“吃牛稀饭”。自古以来,都会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会期三天。关于“弄嘎讲略”的来历,传说远古时,人类刀耕火种,收成很差,生活十分艰辛,天帝得知此事,派太子下凡传旨,让人类每天吃一餐饭,洗三次脸,太子来到人间,贪恋玩耍,误将天帝圣旨传为每天洗一次脸,吃三餐饭,天帝大怒,罚太子变牛,下凡帮人类耕作粮食,从此,太子为牛。由于长期吃草,干重活,牛错过了归返天庭的日期,永远留在了人间,成了人们耕种庄稼的好帮手。为了酬谢牛,人们把太子变牛的农历四月初八定为牛的生日,每年这天,都要放牛休息,并吃一餐稀饭,以示减轻牛的负担为庆贺。

飞云崖苗族“弄嘎讲略”民族- 从古代的传统祭祀,吃牛稀饭,吹笙、踩笙、对歌发展到现在的吹笙、踩笙、赛马、斗雀、对歌、武术表演、民间绝技表演等活动。

祭奠牛神:这是祭祀师率队在大雄宝殿院坝举行的祭奠牛神的活动,祭奠队伍穿戴民族盛装排列于祭祀师之后,面对牛神塑像进行祭奠。祭奠开始时,由祭奠师烧香燃烛于牛神台前,将1尺2红布系在牛角上,祭师助手将酒倒于十二只土碗内,作为供奉。祭台中牛神塑像为完好的牛头骨架,祭奠者进行三跪三叩后,祭师诵读祭词,以求牛神保佑平安,风调雨顺,六畜兴旺。

吃牛稀饭:祭奠牛神完毕后,端上已煮好的稀粥,按10人围于地面,就开始吃粥。粥饭多少不等,凡参会者只要报到,均可免费吃粥,吃完为止。吃牛稀饭,意在牛的生日四月初八这天,让牛休息一天,不让牛劳动,苗族各家各户均要用稀饭喂牛一次,以表人类对牛的酬谢。

跳芦笙:是苗族“弄嘎讲略”节日- 主要的传统活动项目,传统上芦笙歌舞表演有主、客之分,主家芦笙队为台头村潘家芦笙队,凡主家芦笙队未上场起笙(即表演第一场)时,任何客队均不能擅自进场表演芦笙歌舞,经主家队起笙完毕,并邀请各客队入场后,才按规则进行芦笙歌舞比赛。

民间娱乐活动:会期将举行芦笙、赛马、斗鸟、斗鸡、斗狗、斗羊、民间杂技、绝技、武术、工艺、山歌、猜谜等各种比赛活动。

飞云崖“弄嘎讲略”历史悠久,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黄平及周边地区各族同胞的共同民族节日。同时,“弄嘎讲略”吃牛稀饭别具特色,体现了人们对牛的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飞云崖“弄嘎讲略”自明代以来,每年都举办活动,已形成传统节日。明清时期,楚、黔、滇古驿道就从飞云崖门前通过、飞云崖又是这条古驿道上的古驿站之一,凡过往官员、使节、文人雅士、到此都要停舆解鞍游览观光。20世纪80-90年代,飞云崖民族节日博物馆在贵州省文化厅的策划组织下,先后到美国日本北京上海西安江苏南通无锡广州深圳成都等国内外大都市进行民族节日文化巡回展演。飞云崖苗族“弄嘎讲略”节日- ,虽然历史悠久,沿袭不断,但古代的传统仪式,祭祀组织、主家芦笙队入场起笙、祭拜观音、祭奠牛神,吃牛稀饭,对山歌等均已消失,现在的“弄嘎讲略”节日活动已不再是民间组织举办,而是政府或机关单位主办,民间传统形式的“弄嘎讲略”- 已名存实亡。

推荐黄平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苗族也感兴趣:
黄平县导航

下一篇:隆里花脸龙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