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石雕
安县石雕为安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唐盛世,就已大放异彩。
安县花荄镇柏杨村东汉崖墓群,壁上凿有圆拱形墓室,这是县内发现的最早石刻遗迹。界牌镇石安村明代摩崖石刻,现存“忠孝廉节”四字。民国版《安县志》载有宋碑照片。塔水长桥建于清乾隆19年(1754),桥墩两瑞雕有龙头龙尾,造型别致。秀水潼桥,建于清代,桥面两侧镶嵌石质拦板,上面镌刻戏剧人物、行书诗句,工艺精湛。民国21年(1932),建东山公园,打造一对石狮子,栩栩如生。
清末、民国年间,石刻工艺除了用于碑刻和寺庙装饰,还广泛用于制作盐窝、石磨、磨盘、辗盘等民用品。十年内乱期间,安县石刻工艺遭遇劫难,即便圣庙墙上的“万仞宫墙”石刻和李调元墓及碑刻,也被毁于一旦。改革开放以后,旅游景区、城镇街道,又出现一些碑刻和石雕工艺品。沙汀墓园碑刻、罗浮山温泉赋碑刻、雎水春社踩桥会纪事碑和县种子公司门口的汉白玉狮子,代表了当代安县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安县石刻艺术选材多样,花鸟草虫,山水田园,皆可入画,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内涵丰富,使用范围涉及生活若干层面:盐窝、石磨、猪槽等民用品,与农耕文明密切相关;龙凤图案、石刻神象,与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