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高安市

高安锣鼓戏

高安锣鼓戏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安锣鼓戏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安锣鼓戏是高安古老的地方戏剧种之一,因演唱时不用管弦乐器伴奏,仅用锣鼓击节而得名。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由民间茶歌和灯彩衍变而来,吸收了大量高安瑞河戏的艺术精华,因其唱腔深厚悠扬,表演洒脱粗犷,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而深受群众喜爱,在历史的舞台上风靡了三百多年。

该剧种萌发于清康熙年间,源于民间灯彩和采茶,故俗称“灯班”、“采茶班”,经历了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袍带戏四个发展阶段。在清光绪至民国初期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这一时期有名班社共21个。艺人160余人,演出地域由高安辐射至奉新、上高、新建等县,后又扩展到新余修水德兴等地。

高安锣鼓戏的表演洒脱粗犷,富于生活情趣和田园风味。早期锣鼓戏班社多属于业余性质,只在秋收以后和春节间组班演出,“唱戏唱到莳田边,丢掉锣槌忙作田”,就是当时业余班社一边种田一边唱戏的真实写照。锣鼓戏的部分剧目中还夹伴特技表演,如吐火、玩蛇、耍伞等,以求活跃气氛,引人入胜。

民国以来,由于1反动统治者散布“好男子莫看《三国志》,好女子莫看采茶戏”的谬论而遭禁演,锣鼓戏日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所剩不多的锣鼓戏艺人进行登记,编成演出组下乡巡回演出,1953年,高安曾派出演出一组即高安锣鼓戏班到奉新发展。但该戏班中道没落,于1985年解散。高安锣鼓戏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况,只有几个业余锣鼓戏班在高安民间顽强地生存,急需抢救保护。2013年8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安锣鼓戏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荐高安市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高安市导航

下一篇:高安字门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