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上高县

上高道情

上高道情
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高道情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高道情(第二批省级)

上高道情是流行于上高县域的民间曲艺,形式简便,内容精练,旋律动听。相传明初来上高定居的外籍难民中有一批民间艺人,身背竹筒,配一定节奏敲打说唱,这批艺人定居以后,其说唱艺术经几十代人不断的革新改造和传承,清初又与瑞州道情揉合,这便终于形成后来以板箱二胡为主要乐器,自拉自唱的曲艺形式,既能演唱民间小曲,也能说唱长篇传书的上高道情。

上高道情其艺术特点是:说唱结合,以唱为主,使用方言,词尾压韵。说时,往往用韵白或念白,通常使用第一人称,摹似不同人物的声调和语态。唱时,可以以唱带说,数板夹腔,加上伴奏,惟妙惟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上高道情同一般道情类似,它叫说书,最早也没有音乐伴奏,只是以一个竹筒制作的道具,即渔鼓筒,用以敲打节奏,打出种种花点子来。随着说书技艺不断改进,为了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后来就由说演进到唱,因此成为说唱曲艺,即现在的道情。由于渔鼓伴唱不够韵味,难以展示人物性格,又演进到以木制的箱琴代替渔鼓进行伴奏,这便产生了道情音乐。上高道情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不仅内容上有所变革,人员也由单人说唱发展到多人合唱,在箱琴伴奏基础上加入锣鼓、钹作为打击乐,由走村串户的立唱变成了上门坐唱。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又由二胡取代了箱琴的板胡,在打击乐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唢呐,笛子、三弦等乐器合奏。曲调由比较简单的《原板》发展到《子板》《快板》等。同时吸收了当地民间小曲和地方剧曲调,把戏曲中的《甩腔》,民间小调中的《哭板》《骂调》揉合进上高道情中,使之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不仅能说唱优秀传统曲目也能说唱现代新曲目焕发异彩,使上高道情较以前更加活跃,更受人们欢迎。

上高道情的演唱者均为盲人。为了充分发挥他们的演唱艺术技能,党和政府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同时,也十分关怀和重视曲艺工作。上高县盲人曲艺队成立五十多年来,到城乡进行宣传演出。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既有幽默风趣的传统道情,又有宣传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的现代曲目,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推荐上高县更多特产
你可能对下列道情也感兴趣:
上高县导航

下一篇:万载罗城扎粉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